品牌策划
风投“逼死”了太子奶
2024-02-29  浏览:24
断货、欠薪、停产、逼债……近来, 太子奶 站在资金链断裂的绳索上,深陷资本困局。这都是风投惹的祸,是风投“逼死”了 太子奶 。

成也风投,败也风投。

太子奶 因获得大额风投而成为同行惊羡的对象、媒体追逐的焦点:2007年1月, 太子奶 与高盛、大摩、英联等方,共同出资注册了离岸合资公司——中国 太子奶 开曼控股有限公司,其中高盛、大摩、英联出资7300万美元占该公司30%股权; 2007年9月, 太子奶 获得花旗银行、比利时联合银行、香港华商银行、马来西亚大众银行等六大国际财团提供的5亿元无抵押、无担保、低息三年期信用贷款。

高收益背后必定有高风险。风险头家的确是无数创业者的“梦工厂”,但风险投资者不是救世主,更不是活雷锋。他们斥巨资扶持 太子奶 的终极目标也不仅仅是培养一个重量级的型企业,他们需要得到现金回报,而且投入越大,就越急于在最短的时间内套现,而最好的现金回报方式是上市。所以,上市不仅是 太子奶 人的梦,更是他们在风投“押送下”不得不走的路。

如果把所有的宝都押在上市上,就难免急功近利,为了上市, 太子奶 煞费心机,四处烧钱跑马圈地,同时为获得巨额风投,还与蒙牛一样与风投签订对赌协议, 太子奶 也因此被冠以“蒙牛第二”。

支撑蒙牛超常规极速发展的正是资本的力量,蒙牛跑出了火箭的速度,但效仿蒙牛的 太子奶 却成了东施效颦,陷入资本困境,个中缘由有以下几点:

其一,企业家境界上,李涂纯仍需向牛根生看齐。

在蒙牛,有一支以牛根生为首的优秀创业团队。牛根生多年在个人或企业危机的风口浪尖上奔走,其于苦难中练就的气量、气魄与气度使得这块金子最终熠熠生辉。他具有很强的大局观,并因奉行“财聚人散,财散人聚”而笼络大批人才,他的部下不但商战经验丰富,且对他忠心耿耿。

相比之下,作为 太子奶 的掌门,李途纯还需修炼内功,从他的“惊世骇言”可见一斑,他曾宣称“我只喝乳酸菌奶,不合常温奶”、“我只和跨国公司竞争”,如此高调,必然会惹来“树大招风”的隐患。

其二,蒙牛与 太子奶 的成长时机不同。

1999年,蒙牛创业时,中国乳业上升期,市场需求呈爆炸式增长。而且,在这了市场井喷的利好时代,蒙牛一再放低姿态,赢得了伊利的“高抬贵手”,在伊利眼皮底下迅速壮大。

成立于1996年的 太子奶 ,虽然资历不浅,但不像蒙牛globrand.com那样幸运碰到过市场利好期。常温奶切下了乳业市场的一大块蛋糕,留给乳酸菌奶饮品的空间很少。专注的 太子奶 可能会领衔乳酸奶饮品,但要笑傲整个乳业市场并不容易。

其三, 太子奶 学到蒙牛的速度,却没学到蒙牛的质量。

蒙牛没有陷入“扩张馅饼”的诅咒,很大部分源于蒙牛重营销的战略。无论是从产品销售模式还是广告宣传上,蒙牛都得心应手。05年,是蒙牛跳跃式发展的一年,蒙牛不但搭上了湖南卫视风靡全国的“超级女声”这辆顺风车,还从光明“回收奶”危机中找到了“趁虚而入”的机会。因此,蒙牛的营销术绝不可小觑。

但是, 太子奶 有营销吗?已有人不断曝光 太子奶 在营销上的软肋, 太子奶 每一级的经销商都会设商超版、明星版、时尚版三个级别,但产品换汤不换药,都是乳酸菌饮料,只是在包装上有所差异,同质化严重。缺乏有效的营销术, 太子奶 拿什么赢得市场。

近几年来, 太子奶 疯狂扩张四处建厂,准备在全国建立八大基地,在 太子奶 的蓝图中,“八大基地一旦全面投产, 太子奶 集团的总生产面积将达到180万平方米,其乳酸菌奶饮料的年产能将达到300亿。”但是,憧憬成为国内乳业巨头的 太子奶 ,是否考虑到其产品的市场规模。

乳酸饮品的市场本来就不够大,又被各个乳业巨头觊觎。蒙牛为化解成本压力,走高价值新产品路线,其中乳酸饮品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域;伊利也在调整战略,把更多精力放在酸奶等附加值产品上, 太子奶 的市场进一步被吞噬。即使八大基地顺利落成后, 太子奶 既有的市场很难消化其巨大的产能。

其四, 太子奶 上市不逢时。

2004年蒙牛上市时,乳业发展如火如荼,且中国宏观环境也是一路高歌,和谐的大小环境都为蒙牛上市助了一臂之力。

太子奶 选择在2008年上市则有些倒霉。一场乳业大地震让整个乳业哀鸿遍野,虽然 太子奶 没有高中“黑榜”,但 太子奶 也不能独善其身。而且,整个08年宏观经济形式恶劣,原材料成本上涨、银根紧随、股市低迷、金融海啸等,也让投资者的钱袋紧了许多,这必然会影响 太子奶 的融资能力。

天时,地利,人和, 太子奶 都不具备,拿什么上市?

如今 太子奶 资金链几欲断裂,头上又悬着对赌协议这把利剑,结局不外乎有三种:破产;股权转让求生;风投接管。无论哪种结局,都让人扼腕惋惜。作为一家在乳酸菌领跑的冠军企业,被风投“逼死”,实在可惜。无论如何, 太子奶 都应打起十二分精神积极进行危机公关,毕竟临危不惧积极应对比不作为要明智的多。

去年,我还在为 太子奶 的高管讲过课,并参观了 太子奶 在苏州的工厂;后来,我还与李涂纯在北京见过面,那时,我就对 太子奶 的发展模式担忧,但一直没有机会同李涂纯深谈。平心而论, 太子奶 也是一家很优秀的企业,今天却危机缠身,也很可惜。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