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策划
齐心协力救蒙牛!
2024-02-29  浏览:25
在2008年9月20日全球品牌网发表的《中国品牌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从汇源、三鹿事件谈品牌的心智资源》一文中,我曾表达了对 蒙牛 会否变成“洋牛”的担忧。没想到,仅仅一个多月时间,这个“乌鸦预言”就被11月3日《中国经营报》的报道《 蒙牛 陷收购危局 牛根生万言书落泪求援》所证实。其从远忧变近患的原因在于牛根生将4.5%的股权抵押给了摩根士丹利。我想这也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对于柳传志、俞敏洪、傅成玉等企业家见义相助,我认为是值得赞许的。至于一些人必欲置 蒙牛 于死地的喊打喊杀,其观点偏激、偏颇、短视已经不值一驳,随着国力日强,国人的民族品牌意识更趋理性,正凸显中国品牌将在世界崛起的大趋势,我断言那些别有用心的鼓噪必将成为历史的笑谈。

初悉 蒙牛 股权危机,我还颇着急了一番,发动朋友应该买牛奶了,自己也立马喝了一包前日才买的 蒙牛 纯牛奶,并且决心写这篇文章来呼吁大家齐心协力救 蒙牛 。所幸第二天就看到后续报道,称 蒙牛 已和摩根士丹利解除了股权抵押,并从联想控股等机构得到了类似抵押贷款。心中的悬念落地,却并不觉得轻松,因为近患虽除,远忧依然存在。

照理说,一场危机就是一场最佳的公关机会,危机吸引了平时得不到的更多关注,若是企业处理得好,危机往往能够使企业获得更高的赞誉,树立更好的形象。可惜 蒙牛 、伊利等国产牛奶品牌的公关表现实在不够水准(三鹿不在此列。三鹿已彻底葬送了自己的品牌心智资源,任何救助这个品牌的行为都只是在进一步“犯罪”。企图改变消费者的心智往往是造成营销资金白白浪费的最大根源),总是有一种小家子气,动作不够“轰轰烈烈”,造成企业既不能“轰轰烈烈地死掉”,也难以恢复元气,就那么孱弱地硬挨着,也不知道他们在做些什么样的反思。照这种形势来看,就是过了一两年光景,国产牛奶也未必能够翻身,而在这段时间内,又会存在多少变数?估计牛根生也是没有把握的,所以才会在他的万言书中说:“( 蒙牛 )最后即使白送了弟兄们,也绝不愿被外国人买走。”

显然,问题解决的根本是必须赢得消费者的支持,再塑国人对国产牛奶的消费信心。那要怎么办呢?

首先要指出来的是,营销是要赢得心智,而不是质量。伊利动作够快,拍了一个“放心奶大行动”广告片在卖场和央视频繁播放,强调对货架上的牛奶进行了全面排查,并郑重承诺:“让您喝上伊利放心奶”; 蒙牛 广告则主推六大质量控制关,强调第三方权威机构驻厂检测。然而效果并不如他们所说的那么好。其实,从chaoshi168.com国家对三聚氰胺事件和食品安全的重视,以及国外食品也频被查出问题来看,公众对国产液态奶的质量已经有了一定包容,“崇洋”的情绪消减很多,看问题也更客观了,并且对现在市场上出售的产品心底里是愿接受的,这在部分地区 蒙牛 、伊利搞促销出现抢购场面可见一斑。打质量牌还不如降价呢!

当然降价并非长计,要追问的是:为什么降价就会有一定效果呢?

诱人的实惠冲破了人们的面子心理。中国人的消费特征之一就是有着浓厚的面子心理。很多人已经养成了喝牛奶的习惯,但碍于面子,现在去买 蒙牛 、伊利总有点那个。你必须给消费者一个充足的理由,让购买国产牛奶成为一种理直气壮、甚至引以为自豪的行为。

我这里抛砖引玉,提供一点想法,希望有更多方家能够为 蒙牛 们出谋划策,各出其力,早日使国产牛奶复苏:

1、 蒙牛 应主动提高液态奶质量标准。国家乳制品及含乳食品临时管理限量值规定,液态奶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2.5mg/kg,高于2.5mg/kg的产品一律不得销售。由于三聚氰胺的危害性已被公众所知,这个标准仍允许一定量的残留,让很多消费者感到不爽。实际上,这个标准肯定是很宽泛的,毕竟有少数企业的产品和 蒙牛 、伊利等的大多数批次并没有检出三聚氰胺,显然明智的厂家应当对自己严苛要求,主动提高标准,为什么不能做到不含或者起码是达到每公斤零点几毫克的标准呢?

2、 蒙牛 可以与保险公司联手,对产品进行质量承保。这是一个有责任的第三方承诺,要比自己大喊“请放心”好多了。

3、 蒙牛 必须更换包装。目前 蒙牛 、伊利等下架后重新上架,却还是以老面目出现在消费者面前,可以说是一个缺乏魄力的败招。新标准的合格牛奶必须换一个新形象。

4、 蒙牛 可联合同行及有关机构合作成立一个三聚氰胺受害者基金,每买一盒牛奶向该基金捐献多少钱,为受害者负责到底。虽然目前的受害者并不是吃了 蒙牛 的产品,但“大品牌要负大责任”,这是一个行业的耻辱, 蒙牛 作为行业领导者,应当挑起这个重担。

5、 蒙牛 可联合同行,由政府出面,请著名中国企业家及其他有影响的公众人物做一个公益广告:支持国产牛奶。柳传志们出手救助牛根生展现了中国企业家群体的优良品质,但更重要的是设法使国产牛奶恢复元气,这比资金上的救助有意义得多,那么请柳传志们来为我们振臂一呼、做个表率吧!

最后, 蒙牛 、伊利的股权太过分散,且都是上市公司,建议寻求一种合适的方式,使国家掌握控股地位,确保民族品牌的股权安全,千万要小心外资的圈套。同时呼吁各级政府机构及社会各界应多给予民族品牌支持、理解,为本土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中国品牌、中国优秀企业已经成长起来了,中国人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中国外汇储备已连续三年雄居世界第一,一些人对外资企业的迷信、亲媚,可以休矣!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