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来表明传统零售的转型决心?或许更名是一种最明确的表态。
继苏宁更名“云商”、国美去掉“电器”后,本土零售巨头 银泰 百货3月20日宣布,将公司中文名称由“ 银泰 百货(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 银泰 商业(集团)有限公司”。
按照 银泰 董事长沈国军的说法, 银泰 百货集团的业务从原来单一的传统百货,已经发展成为购物中心、百货、电商、团购等多元化的业务格局,变成了大型综合性商业集团,更名是为了更符合公司的定位及未来发展。
作为百货领域最大的一匹黑马, 银泰 是浙江零售企业里“走出去”战略最为成功的。从1998年第一家门店在杭州武林店落子,目前 银泰 的大型百货商场和购物中心达到30家,正在筹建的百货商场和购物中心有20家,门店遍布北京、西安、武汉、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等城市的商业中心,一个全国性的百货连锁网络格局已现雏形。
事实上,在传统百货近几年日渐衰弱的当下, 银泰 百货的业绩一直不错。3月19日, 银泰 公布了2012年度业绩,截至2012年12月31日,销售增长同比上升19.8%,净利9.73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在2012年一片哀鸿的零售业, 银泰 的这一增长速度可以说是最领先的。
但与家电零售一样,传统百货企业近两年也遭遇着严峻挑战,电商与商业综合体的双重冲击,使本就没有商品经营能力的单体百货已经失去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传统百货店的转型同样迫在眉睫。而 银泰 目前业务最突出的仍是百货,电商业务的 银泰 网虽然发展较快,目前在整个零售业务版块中只占据4%的份额。
银泰 更名也应是出于这一考虑。根据新的 银泰 商业集团的计划,未来将成立百货、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三个事业部,对于单体百货店,除了未来作为购物中心的主力店拓展仍然保持不变外,面积较小的门店拓展将会更加谨慎。而重点是发展购物中心与电商业务,未来形成“三驾马车”并行的业务格局。
从“百货”到“商业”,虽仅两字之差,本质上有着很大区别――从业态向行业的一步跨越,这一新的战略转型,暗含着 银泰 的商业“野心”,果断减缓单体百货扩张速度,将更多资源投向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因为线下业务,集多元业态与一体的购物中心已经成为主流, 银泰 除了有着十多年商业综合体的开发经验,还拥有2000余家供应商的商品资源,再加上丰富的百货运营能力,只要选址上不出现大的偏差,战略上不走偏,开发、招商、运营、管理上都不会有太大问题。单就商业运营上,甚至比万达等其他同类企业更得心应手。而在线上, 银泰 网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传统百货企业中电商业务难得不错的样板。但是,对于电商业务, 银泰 网离成功还有着不小距离,未来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同时也是对 银泰 商业的最大挑战。
其实, 银泰 的转型早有迹可循。去年底, 银泰 网CEO廖斌就在2012APEC中小企业峰会说:如果零售业不做任何调整和改变,接下来就会面临崩塌。传统零售业的世界末日即将来临。这多少代表了 银泰 集团对于整个行业局势的判断。显然, 银泰 不愿等着迎接末日。沈国军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廖斌这一观点的最大支持。而且,在 银泰 商业的未来版图中,无论是沈国军还是 银泰 商业集团总裁、CEO陈晓东,都对电商寄予厚望,陈晓东还强调, 银泰 网的发展速度将远比所有的门店和门店的总和发展速度快。那么接下来,就要看廖斌如何将电商业务迅速发展到与百货和购物中心并架齐驱了。
对于传统零售而言,更名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于创新的实际行动,不管最终成功或失败,勇于去尝试和探索才有可能寻求新的突破。作为一家民营零售企业, 银泰 有着灵活的战略、强有力的执行力、求新求变的决心与魄力,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加强对百货类商品的自营能力,如何使购物中心避免像百货店一样千店一面,如何统筹线上线下业务并使之无缝链接融合,如果 银泰 商业集团在这些问题上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不仅能让自己成就一个真正的商业帝国,也能为行业找寻到一条全新的变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