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当 整整17年了,17年我头发都白了就干这么一件事。”经历了纽交所敲钟、几度转型、挥别中概股后, 当当 CEO李国庆感慨万千。走完弯路再回归的 当当 已然成为众人眼中的“明日黄花”。
坚持中犹豫
不久前第17届亚布力论坛期间, 当当 CEO李国庆透露, 当当 线下实体店已经开了143家。前两年转型时尚电商的决心早已烟消云散。
“勇敢否定自己,大胆挑战自己,努力重塑自己”,李国庆三年前在鼓励 当当 网继续倾力做好“时尚”的喊话。 当当 坚持了很多年,一直在摘掉“卖书的”帽子。
以在线图书销售平台的身份被用户熟识的 当当 由李国庆与俞渝夫妇创立于1999年。彼时 当当 网与卓越网、淘宝网一道成为中国电商的领军平台。
凭借在线图书销售的斐然业绩,2010年, 当当 头顶“中国亚马逊”的概念赴美国纽交所上市,发行价16美元,上市当日市盈率超过100倍。当年, 当当 在国内电商的市场份额高达40%。
人口红利时代,中国零售市场空间巨大,电商平台的品类追求也越来越多。 当当 于2005年1月开通了时尚百货频道,2006年还曾高调宣称切入C2C市场推出了“ 当当 宝”要与淘宝争一争。
京东在2010年宣布进军图书领域, 当当 接招,顺势增加数码3C品类。2012年4月, 当当 又推出自有家居品牌“ 当当 优品”。
这些年,做羊毛衫基地、进入奢侈品领域、引进国美、酒仙网、入驻天猫……在数次跃进中,除了图书只有服装是 当当 最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部分。2013年5月, 当当 推出服装尾货特卖频道“尾品汇”;2014年9月, 当当 举办了“2014服装秋冬新品发布会”,公布“T台加速”计划,上线买手店并在手机客户端推出Chic Now/Go时尚购物频道、 当当 腔调及iwant话题购物社区等“无线时尚三宝”。
然而, 当当 的坚决有时候却似乎并未用在正确路线上。在最有机会打赢淘宝的时候,那个名为“ 当当 宝”的产品却只存在了3个月就永远消声匿迹了。后来,在面对京东直接挑战时,李国庆甚至表示,“ 当当 网做3C产品只是权宜之计,若对手放弃 当当 也会放弃”。
现实是残酷的,市场研究公司iResearch China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电商市场规模达3780亿美元,在B2C领域中, 当当 以0.7%的市场份额屈居第八位,天猫与京东分别以56.6%、24.7%霸占前两名。
碰壁后回归
终于, 当当 选择不在纽交所继续坚持。2015年7月, 当当 宣布公司董事会接到董事长俞渝和CEO李国庆的初步非约束性私有化交易建议,后者将以现金方式收购 当当 所有流通的普通股,收购价格为每美国存托股7.812美元。2016年9月, 当当 网在私有化频频受阻的情况下,正式宣布私有化交割全部完成,从纽交所退市。
“上市之后会有各种对盈利的要求,经不起亏损,于是就捆住了手脚,而在高速爆发的行业中必要的亏损是需要的。”李国庆在 当当 网宣布私有化进程完成后坦言 当当 退市的原因,但这些话同时也说明了多年努力回报寥寥的尴尬。
沉默过后, 当当 翻身选择了回归。 当当 管理支持部助理总裁、 当当 创投合伙人张巍日前表示, 当当 还没有退市前,为了充规模而做了日百、服装等一些低毛利的品类,私有化后的 当当 ,没有了报表压力,所以会把一些亏损的非图书品类逐渐去掉,把更多的精力、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图书中去。
李国庆在图书出版领域摸爬滚打多年,创立 当当 之前就在出版方面连续创业,很了解中国传统的图书出版和发行方面的所有环节,在图书行业的资源优势可想而知,这也成就了 当当 曾经的快速崛起。
截至2016年, 当当 图书累计顾客超过2亿。2016年 当当 全年图书活跃顾客超过3000万,人均购买频次3.5次。根据易观国际的数据,目前在图书市场, 当当 依然是中国最大的图书零售平台,以45%以上的市场份额居于榜首,比位居第二、第三位的总和还要多。另外, 当当 的图书销售占到了整个平台的60%以上。
当当 从未忘记立身之本,围绕图书产业的布局反而比服装更得心应手。 当当 陆续推出电子书平台、电子书阅读器, 当当 图书App陆续上线精准推送书籍、基于LBS功能的游戏“偷书”、免费借阅等功能,紧跟用户需求。 当当 还于2015年初宣布剥离李国庆亲自挂帅的数字阅读业务。而今年, 当当 的目标是扩张线下实体书店,日前还宣称预计未来3-5年内开设1000家。
2016年, 当当 O+O实体书店在长沙、沈阳等地陆续开店。 当当 采取线上线下同价的策略,主要靠餐饮、儿童教育、文创产品等相关方面盈利。
不仅局限于图书本身,目前 当当 已经签约了500多个作家,还打算在 当当 、 当当 读书这两款App上增加问答和社区的功能。而注册1亿成立的 当当 影业也在谋划基于IP整合孵化项目,计划三年内投资制作20余部影视作品。
岔路前求索
退市之后, 当当 来到了新的路口。被收购的传闻不断,李国庆也一改当年拒绝亚马逊收购的态度,“如果对 当当 战略发展有好处,那你逐步来,先成为一个战略投资者,不见得一步就要全给收购”。他认为 当当 目前在电商阵营中依然拥有数量可观的日活访问量、月活访问量,在流量价格高涨背景下,好多公司希望能够在 当当 平台上尽情地挥洒,有被收购的传闻很正常。
多年的转型路途并不顺畅,“卖书的”帽子也没能摘掉。在 当当 宣布私有化前后的2015年三季度财报中, 当当 媒体产品营收为14.185亿元,同比增长13.3%;日用品营收为8.892亿元,同比增长48.6%;其他营收为6420万元,同比下滑23.4%。
兜兜转转一大圈, 当当 操起老本行。 当当 网内部已在新年前夕重组架构,数字阅读业务独立运营,新办公场地也将成为小微工作室的孵化基地。据了解, 当当 网还将进军在线教育市场。 当当 对文化市场的信心可见一斑。
对于 当当 回归以实体书店作为切入点的做法,业内褒贬不一。当初是 当当 等电商革了实体书店的命,如今实体书店的倒闭潮已经经历了好几轮,如何依靠相关产品而不是图书本身盈利就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布局线下实体书店的挑战,一个是资金,如何降低实体经营高企的成本,如是否能够都通过与实体百货的资源置换实现低成本进驻。另一个是店面运营,如店面的选址、通过线上数据分析线下用户、城市化区域化用户运营、同步于线上的推广宣传。
当当 方面回应,实体书店本身就具备文化阅读流量聚集,由于上游对内容衍生及版权运营的强势介入,带动一大批围绕优质IP的周边文娱产品的消费市场,实体书店更便于文化产品的展示。同时,国内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大力倡导,预计后续相关政策也会带来一部分利好。
当当 自信于文化布局也有一定的原因。首先,图书品类适合平台自营。其次,图书产品易于由用户主导的产品传播,更契合自去年起受电商所追捧的“内容+社交+电商”的模式。此外, 当当 还在数字阅读、上游出版、阅读器、线下书店等文化阅读领域进行生态布局。
但就如何调动 当当 目前积累用户的积极性, 当当 下了一步纠结的棋。 当当 方面解释称, 当当 对标国内知识社区论坛,更多是期望在文化阅读领域从渠道商渗透到内容运营,形成社区,这些需要在内容积累、用户运营中日积月累的投入。不过,豆瓣、知乎、果壳等对手还没看到多少实际收益, 当当 以书会友能否让用户买单还是问题。
当当 不想只做“卖书的”,从前是想卖别的,现在则是要通吃文化领域。这不禁让人想到2014年转型时尚的 当当 更改了品牌口号——“敢作敢 当当 ”。面对早已是网文、游戏、电商、互联网齐齐出手的文化产业, 当当 已经没有另一次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