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商行业都在积极布局O2O时,一直没啥东西的 京东 25日也公布了他们的O2O试点:在山西太原帮助唐久便利店做“网上大卖场”。事实上,这个O2O项目更像是 京东 帮助唐久便利店做O2O, 京东 想要占取的则是流量、销售返点以及二三线市场。
在说 京东 做O2O的模式之前,先介绍一下唐久便利店。唐久是太原当地的旗舰企业,作为区域零售店有600多家门店,基本50-100米就能看见一家。唐久自己有仓储、本地采购、全温层配送体系(包括-18度的冷冻商品及25度恒温商品)、中央厨房体系(蔬菜加工配送),太原市的水电费有50%以上在唐久便利店交,并且在店面里,本身就有用户电话订购送货上门服务。
对于唐久便利店来说,最头疼事情就是不懂互联网,尤其是店面在太原已经接近饱和、外地进入门槛比较高的情况下,迫切需要通过线下到线上这一方式来扩大规模。而对于 京东 来说,建一套自营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投资实在太大,而通过平台来做这件事情则容易很多。
京东 如何帮助唐久便利店O2O?
1 帮助唐久便利店扩展和梳理SKU。原来唐久便利店一共只有3000个SKU, 京东 帮助唐久扩展至30000个,唐久为此专门建仓。除了原有实体便利店里有的商品,其他商品都将在 京东 网站的唐久专区里展现, 京东 并不参与商品采购。
2 京东 在这个O2O项目里,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是供应链整合。 京东 将唐久和自己的信息系统、商品系统、供应链系统、服务系统、支付系统以及会员系统进行深度打通。比如移动端、Wifi端服务器的提供,改造ERP销售系统以及POS销售系统等。
3 除了不参与商品采购,在与唐久合作里, 京东 也不参与物流,而是借助唐久已有的供应链体系,也就是在唐久仓库里生产,往唐久每天门店里配送订单,到了门店后营业员送货。整个过程采用零售业的做法,不在做包裹就直接周转商品,取消了包装纸箱耗材,整个成本是电商物流成本三分之一多一点,由于物流成本低,唐久做电商很容易实现盈利。
4 在供应链整合完成后, 京东 将帮助唐久实现1小时送货。 京东 方面认为,由于采用门店合作,完全能够实现1小时送货上面,这个系统正在开发过程中,预计12月18日正式上线。
5 根据 京东 提供的数据,唐久便利店在 京东 上已经试运行一个多月,目前每天订单将近1000单,平均客单价100左右,流量转换率在7%左右,卖的最好的是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
京东 O2O项目想获得什么?
1 为商超类电商探路。 京东 首席物流规划师侯毅认为,用传统零售业最核心的供应链优势做电商,有可能是 京东 将来做商超类商品的最佳路径。如果生鲜产品都采用电商的作业模式操作,物流成本很高,而便利店有自己的冷链运输系统,这样生鲜电商就不仅仅是进口水果和蔬菜,一般用户家庭蔬菜水果也能够做电商。
明年年初, 京东 将联合唐久在太原推出生鲜商品销售,包括蔬菜、水果和肉制品。
2 流量。以唐久便利店举例,600家便利店一天的进店数大概是30万左右,流量远远大于线上的流量, 京东 希望把这部分流量转换到 京东 网站上来。在唐久便利店里, 京东 做了很多海报、DM,类似于家乐福里发的商品宣传但,并且提供二维码扫描购物,帮助 京东 移动端吸引流量。
3 销售额。在与唐久便利店合作的商业模式里, 京东 依然是靠销售收入返点获利,不过 京东 暂时未透露具体的数字,仅表示初期会有很多优惠措施。还是以唐久便利店举例,如果每天一家店有100单就是60000单,客单价平均100元一天就是600万销售,一个月就是2亿元,一年就是20多亿元,目前唐久线上的目标是做到5亿元,如果 京东 在各二三线城市布局成功,这将是一笔巨大的收入,也将成为 京东 新的盈利增长点。
4 布局本地生活平台。在电商所有品类都已经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本地生活服务由于具有地域性还是一片蓝海。 京东 的算盘就是以唐久便利店作为合作样本,通过平台来做本地生活服务平台,比如药店、花店、蛋糕店等,当然唐久便利店由于自身做电商的条件很好,无需 京东 在物流方面的帮助,而在药店花店这些没有送货能力的项目上, 京东 会帮助他们提货送货。
唐久便利店是样本还是特例?
与唐久便利店的合作,在 京东 看来更像是一个验证:网上面向局部地区销售的模式是否成立?从唐久合作的数据来看, 京东 还是非常满意的,接下来明年 京东 希望迅速扩展至所有的便利店、超市以及大卖场系统,只是目前线上适合这一模式的平台还没有完全准备好。
虽然 京东 信心很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唐久这个试点伙伴的自身条件很好,非常适合电商化的改造,而在其他的省市地级城市是否具备这样质量的合作伙伴?
还是以唐久举例,即使具备了初级改造的条件,但还是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投入,包括3000种SKU升级到30000种、需要建立一个仓储,需要改造信息系统。另外还需要给6000多个员工进行培训,将每个员工都变为配送员,需要学会交款系统,这些工作量都非常大,不做到一定规模没有办法进行这样的升级。
另外将实体店面变成网上订单中转这个库房的做法,在订单量少的情况下,对店面额外增加的成本并不大,但是一旦规模化运作,比如一个店面订单达到几百单甚至上千单,显然会给原有80-100平米的店面造成负担。
与此同时已经有许多便利店开始尝试做电商,比如上海的便利店全家,已经开始用类似模式做电商,只不过“最后一公里”全家采用的是自提模式。而在北京这样的城市,由于马路建设比较宽,便利店发展的并不是很好,也很难进行类似的电商模式升级。另外由于目前二三线城市信息互联网水平不高,所以需要借助 京东 发展,但数十年后水平完善,也有可能选择从 京东 “出逃”。
“自提模式”为什么不靠谱?
对于其他家做O2O的模式,做过十几年实体便利店的侯毅也给出了点评,他认为天猫与银泰合作、易讯与微信合作都是从线上向线下引流,通过促销及优惠推送进行操作,更准确来说应该是一种精准营销,而不是改变商业的模式。
事实上借助便利店、或者建立网店,完成“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已经有不少尝试,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自提模式”。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全家便利店,淘宝也推出过类似便利店站点进行自提,尤其是近期概念比较火是深圳“猫屋”(传闻背后有阿里身影),也是通过在社区布局网点,让用户进行“自提”。
侯毅以 京东 的现身说法,说明了这种模式的“不靠谱”:这样类似于社区的每个站点运营成本很高,即使有些社区站点引入美甲、小商品贩卖概念,依然很难降低成本。
第二点,就是自提其实知识电商的一种个性需求,而不是普遍需求,大部分客户还是希望送到手中,这种个性需求很难形成一种好的商业模式。
第三点,自提如果包裹数量到达数百单一样帆布下,同时租赁的成本很高,如果想规模化运营,一天50的提货单就必须增加一个人员成本,这些都是无法规避的问题。
侯毅举例说, 京东 为什么现在的自提点比较有限,就是和商业模式有关。如果这是一个普遍的销售模式,那 京东 在全国建很多自提点并不难。